来源:贝博BB娱乐平台 发布时间:2025-05-24 05:00:04
河北雄安新区发动区,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名叫雁翎大街。这条现代化大路得名于一段触目惊心而又历久弥新的传奇故事。
白洋淀,荷叶如绿色的海洋,层层叠叠,迎光舒展,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看护着这片水域。这儿淀泊相连、苇壕纵横,渔民依水而居。他们用克己的火药枪获取水禽时,为了防潮,总会在焚烧处插上一根雁翎。
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踏破了白洋淀的安静。渔民们拿起插有雁翎的土枪,决然加入了游击队。雁翎队因而得名。
这支由我国领导当地乡民组成的游击队,充沛的使用淀泊地舆特征,勇敢、机敏、灵敏地与日寇打开游击战,时而切断敌人水上运输线,时而拔掉敌人据点,如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他们化身为看护家乡的勇敢兵士,用勇气和才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撒播在白洋淀的歌谣,叙述了雁翎队的神勇。
日军趁白洋淀湖结冰时攻击我军,雁翎队兵士们以积冰为掩体,向敌人强烈回击。石少华 摄
1942年到1945年间,八路军摄影师石少华曾六进白洋淀。他用镜头捕捉了雁翎队与敌奋斗的巨大瞬间。现在,这些相片已成为烽烟抗战的永久留念。
石少华(右一)与其时雁翎队负责人郑少臣(左一)。(翻拍相片)
每次进淀,石少华都住在当地老乡的家中,和雁翎队员一起日子、战役在一起。下面这张题为《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的战地留影,是展示雁翎队的经典著作:天高云淡,湖平如镜,几十条小舟排成规整的“人”字,划桨而去,宛如秋日里南飞的雁阵。
1944年冬季,石少华第五次踏上白洋淀。其时正值寒冬时节,展示在他眼前的是,雁翎队员们正在天寒地冻里驾冰桥、筑冰堆,乘着雪橇奔驰在冰面上埋伏敌人。石少华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将雁翎队员行军、进攻、埋伏、防护等练习局面逐个收入镜头。《冰上轻骑》《土坦克》等著作就是在这一时期拍照的。
土坦克:白洋淀雁翎队里的“土坦克手”,在冰上反击。石少华 摄
打鬼子、端炮楼、除奸细、截敌船……雁翎队也在奋斗中继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从1939年建立到1945年合作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由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与敌交兵70余次,击毙抓获日伪军近千人。雁翎队员的水上作战,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雁翎队的传奇早已融入了白洋淀水域的血脉,雁翎队精力也成为白洋淀人名贵的精力财富。现在,这片英豪的土地上,一段新的传奇正在书写:白洋淀畔,“未来之城”雄安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2025年3月12日,游客在白洋淀雁翎队留念馆内观赏。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八十多年曩昔,白洋淀的荷叶仍旧层层叠叠,水面上不时还回荡着雁鸣声,似乎在告知咱们:轻舟如箭、神出鬼没、勇敢无畏,雁翎队一直在这儿……
2024年7月9日,游人在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内旅游。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上一篇:民歌湖水上阛阓展东南亚风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