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博BB娱乐平台 发布时间:2025-08-02 04:32:48
从1987年开始到2003年,我国南海某个海域,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长期处在封闭状态。
在老一辈的渔民眼中,对这一片海域一直讳莫如深,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何会被国家禁止进入这片区域,纷纷猜测。
有的说在这里发现了二战时期日本遗留下来的炸弹,爆炸的话会十分危险;也有的说在这里发现了油田;更有的说,是准备在这里建立秘密水下基地……
1987年的一天,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突然来了几个英国人,这几个英国人的身份是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工作人员,后经过核实也确实不假。
根据英国人的说法,这两艘沉船是18世纪因事故沉没在广东省台山市和阳江市交界带海域的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东印度公司,全称“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早期是英国一个海运商贸企业,后逐步转变为英属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和当时的清朝政府也有生意上的往来,著名大贪官和珅曾经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和他们有过贸易合作。
既然是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沉船,为何时隔一两百年英国人才想起打捞?当初干嘛去了?
他们事先也不知道这里有英国沉船,是偶然通过一些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报纸,看到曾经南海水域沉没过满载白银的英国商船沉没。
由于不知道具置,只可以通过翻阅有关的资料,并安排人员实际探查,最终才确定了沉船的位置。
听到这些英国人这种观点,当时救捞局也相信了,这本来也是属于两国之间正常的商业活动,于是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签订了打捞合同。
可谁能想到,同年8月份,正在进行沉船调查施工作业的救捞局工作人员却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英国人声呐探测仪器检测的位置,工作人员将抓斗放了下去,确实抓到了东西。不过等将东西提上来之后,谁也没想到,这根本就不是白银,而是瓷器,很多都成了碎片。
意识到水底下很可能并非英国人所说的白银沉船以后,打捞工作人员遂立刻将瓷器残破品送到有关部门检测,停止了打捞工作。
破碎的瓷器当中,还打捞上来了一条长约1.7米,重600多克的金腰带。这让英国人特别高兴,他们要求继续打捞,但遭到了救捞局的拒绝,这么多东西一看就不是中国文物,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瓷器的价值。
龙泉窑暗纹青瓷,这种瓷器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其珍贵的存在,当时国家现存也才几件。后续的清理发现,这一抓下去,13件龙泉窑暗纹青瓷全部成了碎片,工作人员心都在滴血。
这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物,而且下面沉船所携带的东西,蕴含着惊人的财富价值和历史价值,于是我国当即和英国人停止了打捞合作。
打捞这艘船不在合同之内,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签订的合同是打捞白银沉船,这艘船显然不属于英国人合同中所谓的沉船。
看到我国强硬的态度以后,英国人又变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因为他们也被这艘沉船蕴含的价值惊艳到了。
当时根据领海规定,领海是从领海基线海里的水域范围,这英国人一看沉船位置有16海里,拿着海域地图就激动地又跑来理论。
这艘沉船是在公海发现的,并不是中国的领海,中国不打捞,他们先发现的能自己打捞,公海内的东西不属于哪个国家。
领海延伸本身就在全球范围一直存在着争议,早期很多国家都将大炮射程定义为领海延伸的公里数,为利益持续不断的增加,很多国家都超过12海里,甚至会出现过一些国家至今还有超过300千米的领海纵深。
所以这种说辞,根本就站不住脚跟,我国根本就不予理睬。发现沉船的海域,本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而打捞出来的东西,已经确定是我国的文物,是我国的东西,就没有一点商量余地!
最后,英国人只能灰溜溜地走了。为了安全起见,我国便对这片海域实行了封锁,就连渔民都不能进入其中进行捕鱼作业。
经过水下勘探,这是一艘长约41米,宽11米,高度4米左右的宋朝初期沉船,距今800余年的历史。虽然船体数百年来被海水长期浸泡,但是却没有腐坏,这让工作人员十分欣喜,这预示着船内绝大部分的文物应该都是完好的。
但自英国人走后,由于我国单方面的打捞技术有限,于是为了打捞“海南一号”,我国找到了当时在这方面比较有技术优势的日本寻求合作。
不过,由于事隔两年,当初英国人标注的沉船位置却找不到了,只能找到大概的位置,连续6天下来,中日打捞船舶在海面兜兜转转,始终没找到“海南一号”的具置。
几天以后,日方就以“打捞耗资巨大、获利前景不明、难以确定收益”等借口,不再继续打捞了。
虽然后面通过曾经放置的渔网标记找到了“海南一号”,但确实当时我国还没有打捞技术,要保护文物,任何方面都马虎不得,于是打捞事宜一直就这样搁置,海域也一直就像这样封锁。
2000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水下考古队,真正开始对“南海一号”做出详细的调查、定位和试掘。
期间试探性地对沉船周围进行细挖掘,细打捞,即便散落沉船周围,工作人员也打捞出了4000多件文物。
直到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才最终确定。于此同时,沉底文物的工作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接近3年的准备工作,待一切就绪以后。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真正开始起吊,这是一个缓慢却振奋人心的过程,经过长达一天的起吊,在海底沉睡800多年“海南一号”最终得以露出海面,重见天日!
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水晶宫”。“水晶宫”是文物局事先为海南一号准备的“大水箱”,里面的水都是模拟与原来相似的水质。
但此时的“海南一号”由于在海底沉睡数百年,整个船体都被厚厚的淤泥、海沙、贝壳之类所覆盖,要想看到船体内部的文物,就必须层层清理。
从2008年年初开始,经过长达7年之久的清理工作,2015年1月,“海南一号”保护性发掘工作最终进入尾声。当污物被清洗整理干净以后,船舱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让现场工作人员都为之震撼!
经过后续的清理和清点,文物数量高达6万余件!但这还不是全部,后续的持续清理中,清理出的文物也慢慢变得多,船载文物数量一度飙升至14万件。
船内文物中:金、银、铜、铁制品文物全部都有,另外还发现了腐坏的丝绸,其中占比最大的还是名贵瓷器。
像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南青釉瓷、浙江龙泉系青釉瓷都涵盖在内,数量之多,制作之华丽精良,都在当时古玩界和考古界都引起了巨大轰动!
要知道,同时期的瓷器,在当时的美国都已能卖到数十万美元一件的天价。如此成批量出现,举世罕见。当时有人估计,当时的总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
但不管“海南一号”到底值多少钱,这对于文物工作者而言,都不重要。因为就历史价值而言,这些都是无价的瑰宝!
抛开文物不说,就“海南一号”本身,保存如此完好,就已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枚明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推荐